2012年,筆者在這個專欄寫過一篇《香港政黨的政治光譜》,那篇文章主要是回應一位補習名師的文章裡的一些問題。
時移世易,2012年的香港政治光譜跟今天比較,已經十分不同,而因為香港的獨特政治形勢,西方政黨的光譜分析也未必完全適用於香港。
對於通識科的同學來說,分析政治光譜有助理解今日香港裡面的政治參與課題,以及不同單元裡面的持份者的價值觀衝突,所以值得花時間探索一下。
先說說典型的西方政治光譜分析。
西方政治光譜大致上分為左右翼,而左右翼對於以下議題的取態分別比較明顯:
左翼 |
議題 |
右翼 |
|
經濟 |
|
|
政治 |
|
|
公民與政府關係 |
|
|
外交 |
|
|
倫理道德 |
|
|
外國政黨代表 |
|
上述只是概括的描述,左右翼的主張通常是程度上的分別,所以筆者常常用「較傾向」這說法,例如即使是右翼政黨也不是完全反對財富再分配政策,而左翼政黨也不是完全反對派兵到海外執行任務的。形象化的說法是不同的政黨和政治人物的主張,會分佈在一條由極左到極右的線上的不同位置。
一條線的分類有時略嫌過於簡化,例如一般被視為極右的希特拉,他的政策只是在政治和外交上極右(剝奪公民權利、發動二戰),但其經濟主張是界乎左右之間的(由國家控制主要的資源分配,同時維持市場運作);相反,被認為是極左的北韓政權,它只是經濟上極左,但在政治上是極右的。為了更準確地分類,我們可以用一種X軸是經濟光譜、Y軸是政治光譜 (極右是最極權、極左是最自主),分割為四個向度的「政治羅盤 (political compass)」來把政黨和政治人物分類。例如下圖:
這種分類能否應用在香港的政黨光譜分析?大致上是可以的,香港經濟上的左右比較明顯,而在政治取向上的分類,可分為親中央政府路線和抗拒中央政府路線,中央政府本身是威權政府,其對香港政策大致上傾向威權主義,即是在人權、普選、法治等問題上,與民主社會標準有好一段距離。用這兩組光譜來劃分,大致上可以把政黨放在不同的位置。
過往抗拒中央政府路線的政黨,不過是在普選、人權、法治等問題上與中央政府立場不同。不過,近年本土思潮興起,香港的政治光譜複雜了,因為現在多了一批主張自決/分離/獨立的政治組織。如果把這方面的取態加入「抗拒中央政府路線」這個光譜,大致會是這樣:
需要注意的是,上述的圖表只是概括性的分析,所有這些光譜分析,必然會有爭議。如對上述的分析有任何意見,敬請指正,令本文能夠拋磚引玉。
立法會選舉將在9月舉行,政治組織及候選人在中港關係、本土思潮、香港主權、身份認同等問題上的定位,很可能成為其中一個議題,這議題將來有機會可再探討。
延伸閱讀:
Copyright © 2019 eTVonline.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